學會活動 Events

  • 【大腦營養工作坊】台南場二日課程在安南醫院憂鬱中圓滿落幕...

    • 在專業講師群的帶領下,工作坊全台講座於台南最終場中順利落幕。很高興在過去的一年中養成了超過120位的大腦營養衛教人員,感謝每位學員給予的回饋及鼓勵;再次感謝各位的熱情參與,讓活動精彩無冷場。

      講座在蘇冠賓 教授跟大家談「推動『全人整合治療模式』以破除憂鬱症診斷和治療的迷思」展開,台灣因為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精神醫療全部都集中在藥物治療和急性控制,而提供的傳統住院和門診治療模式之照護範圍極為狹隘,不但效果不足、副作用顯著、更難滿足病患的需求和尊嚴。為了改善病患的治療成效,當前世界的趨勢已經朝向憂鬱症的整合性治療,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的身心介面研究中心 (MBI-Lab) 研究團隊,利用n-3脂肪酸(俗稱深海魚油)、心理治療、傳統醫藥和針灸療法、及經顱磁波刺激術…..等療法,進行多項的抗鬱臨床 研究,台灣的醫療和衛生機構,應該儘速推動「整合性、全面性」的治療模式,讓醫療人員有更充足的武器,來和病患共同對抗難纏的憂鬱「殺手」。

       蘇冠賓/台南市安南醫院 副院長

       

      接著由洪敬倫 院長談「如何推動精神疾病的全人整合治療?臨床與經營實務」,課程中提到精神疾病的成因複雜,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理想的精神治療,應該要能兼顧上述三因子,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然而,在台灣的健保醫療體系之下,發展全人整合治療並不容易。從人才匯集,方案規劃到臨床推廣,處處充滿挑戰。本演講將分享如何將藥物,腦刺激,心理治療及營養醫學等多元化的介入方法,落實在精神疾病患者的臨床服務中,落實方法包含以下五步驟:

      1、選擇具實證基礎的精神治療 2、臨床人員之動機誘發與教育訓練 3、制定整合治療方案與流程4、發展沈浸式的推廣網絡 5定期檢討優化方案

       洪敬倫/振芝心身醫學診所 院長

       

      緊接者,由張倍禎 醫師談「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於憂鬱症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課程中告訴大家何謂大家俗稱的魚油或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3 PUFAs)以及有關Omega-3脂肪酸在大腦精神疾病的研究,並著重在如何運用Omega-3脂肪酸來增強我們精神健康的相關指引。

       張倍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裡青少年精神科 主任

       

      第一天的下午則由楊惠婷 副教授登場,談「日常飲食介入理論與實務及營養補充品於大腦精神疾病的選擇與使用」,讓我們了解到吃的世界,人類就是視覺動物及如何結合一些現代科技來影響自身飲食習慣。課程中也介紹到大腦精神疾病相關的動物性天然物與植物性天然物的應用,並了解營養補充品在精神疾病預防與治療上所扮演的角色及精神管控的重要性。

       楊惠婷/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 副教授

       

      第一天的課程就在黃致錕 院長精彩的演講談「肥胖與憂鬱之外科觀點」中結束。肥胖不僅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風險;研究更顯示,逾四成以上的肥胖者會出現情緒低落等精神症狀。肥胖因為過多脂肪會導致身體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而這種發炎現象正與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息息相關。

      黃致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 院長

       

      第二天上午,由安南醫院精神科張俊鴻 主任率先登場,談「精神科會談技巧:動機式晤談」。會談是為了診斷和治療精神疾病,當代醫生掌握到的最重要的方法。會談時,常可用「詢問對方為何就醫」作為開場。後續過程裡需要掌握邏輯、軸線與關鍵提問。會談中最重要的軸線是:症狀 → 行為 → 干擾或危險。而隨著會談目的的不同,要著重的項目也就不同。如果是為了追蹤病情變化、評估治療效果,那症狀(幻覺、妄想、思考型態)的細微變化,就會變成醫生需要關注的焦點。動機式晤談法是一種互相合作的對話方式,目的是為了來強化個案的動機以及承諾改變其最重要的核心就在於「以對話促發動機」。

       張俊鴻/台南市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 主任

       

      接者,由「大腦營養學」作者張立人 醫師談「憂鬱症=百憂解缺乏症?認識大腦營養學」,分享累積的實證研究顯示:飲食失衡,包括西式飲食、高升糖指數飲食,與憂鬱、過動、分心等大腦症狀有關箇中原因在於:均衡的醣類、胺基酸、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攝取,對於大腦生理的運作是關鍵的,這包括:神經傳導化學物質的製造,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乙醯膽鹼等,神經電傳導的調控,以及神經免疫(發炎/抗發炎)系統的穩定等,才能創造好心情與好腦力。若出現營養失衡,包括:n-3脂肪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B12、B6、葉酸、菸鹼酸)、SAMe、維生素D、巨量與微量礦物質(鐵、鋅、鎂、鋰等)的不足,與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失智症…等精神疾病的形成有關。

       張立人/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接者,由蔡英傑 教授談「菌腦腸軸研究新進展:精神益生菌與神經精神疾病」,課程中為我們講解腸道菌與能量代謝、免疫、神經等的身體重要功能體系,都有密切關係,而益生菌則是調控腸道菌均衡的有效利器之一及討論「菌腦腸軸」概念,以及精神益生菌在增進精神心理健康,舒緩壓力、憂鬱、焦慮、自閉、巴金森症等症狀上的研究進展。

       蔡英傑/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 特聘教授

       

      午餐過後,由沈立言 教授談「如何吃出健康與快樂」。西方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食物是最好的藥物,我們東方中醫第一本典籍黃帝內經,也提出藥食同源、醫食同源的概念,一再說明食物是具有療效,更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

       沈立言/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教授

       

      緊接著由鄭佾琪 營養師談「大腦相關營養素」及「營養衛教實務」。飲食,一直是預防疾病首要的重點。本章節討論大腦相關營養素,包括結構性需要的脂肪、生理需要的熱量來源,神經傳導物質需要的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等,略作介紹。其中,過去腸道菌叢不認為會影響大腦,但「腸腦軸」的理論,讓我們得知兩者可能存在著雙向影響;腸菌叢能影響神經傳導物質或活化物(如:serotonin、GABA,以及dopamine),這些能反向調節細菌生長。健康行為 (包括飲食攝取、生活作息),無法全由醫療端或照護者提供而改善,如何幫助個案主動學習,藉由調整來逐步建立較佳的自主管理能力,才能邁向健康。

       鄭佾琪/雙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代謝及體重管理中心 營養師

      兩天豐富的課程在結束後進行測驗並頒發「大腦營養衛教課程」證書,會後小編收到好多學員正向的肯定及支持,來參加的妳(你)們是不是也都是滿滿收穫呢?衷心期待每位學員都成為「大腦營養衛教種子」,與學會共同推動大腦身心的健康促進。

          

      課後大合照

            

      透過分組讓學員更能享受學習的樂趣

       看看大家認真、專注的樣子

            

       通過認證的喜悅

    Posted on 2021-05-05Share this:

loading calendar ...

聯絡我們 Contact Us